手碟制作并非只是“敲出一个碗”。它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,失败率很高,通常需要制作者投入数十甚至数百个小时。整个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核心阶段:
第一阶段:设计与材料选择
调性设计:在开始之前,制作者必须先确定手碟的调性(例如,D库尔德调、C阿拉伯调等)。这决定了中心音符的基音音高以及周围音符(音场)的排列和关系。
钢材选择:主流手碟通常由两种钢材制成:
氮化钢:这是最常用且备受推崇的材料。它极其坚硬且耐腐蚀,能够产生明亮、持久且泛音丰富的音色。代表性品牌包括PANArt(手鼓的发明者)。
不锈钢:更容易加工,通常音色更温暖柔和,衰减速度也稍快。许多领先品牌也使用不锈钢。
切割:将选定的大钢板采用等离子切割或激光切割成圆形毛坯。
第二阶段:塑造
液压压制:将扁平的圆形坯料放置在模具上,用大型液压机将其压成标志性的“飞碟”形状,形成上壳(鼎)和下壳(觚)的初步轮廓。
手工锤击:这是最传统、最具艺术感的工艺(PANArt 也采用此工艺)。工匠完全依靠经验和感觉,一点一点地将坯料锤打成最终的圆顶形状。这种方法赋予了每一只手碟独特的个性。
第三阶段:音场布局和初始调音
音场标记:在上壳的圆顶上,根据设计的调音,精确标记出中心鼎和周围7-8个音场的位置和形状。
捶击:使用各种形状的琴槌和一块顶铁,在标记区域捶击出凹痕,形成初始音域。每个凹痕的深度、形状和曲率都会影响最终的音高和音色。
第四阶段:微调——核心且最困难的一步
这是生产过程中最苛刻的环节,需要工匠的技艺和敏锐的听觉,耗时最长,失败率也最高。调音并非通过拧紧螺丝来完成,而是通过捶击来改变金属的内部应力,从而改变音高。
正火:初始成型后,钢壳会因锤击而产生显著的内应力,使其变得坚硬易碎。制造者会将其加热至特定温度(约 800-900°C),然后缓慢冷却,以释放应力并软化钢材,为后续的微调做好准备。
锤调:
制作者将鼓壳固定在专用支架上,用监听麦克风捕捉每个音符的声音,并用频谱分析软件分析其基频和泛音序列。
他们使用特制的小锤轻轻敲击收银机中的特定位置。
敲击音调中心(音冠)通常会降低音调。
敲击音区边缘(肩部)通常会提高音调。
这个过程需要数千次反复的微调。其目标不仅是确保每个音区的基音准确无误,还要确保其泛音纯净、饱满,并在各个音区之间和谐共鸣。优秀的制琴师不仅会调整单个音符,还会调整整件乐器的音场和共鸣。
第五阶段:组装和最终处理
胶合:上下壳体粘合在一起,通常使用高强度环氧胶。粘合的密封性和强度至关重要,会影响共振和耐用性。
氮化处理(如果使用氮化钢):将组装好的锅放入特制炉中,并在高温下通入氮气。氮原子渗透到钢表面,形成一层极其坚硬耐磨的氮化层。这一过程最终将音高锁定,使其在后续的敲击过程中几乎不会发生变化。这就是氮化钢锅如此稳定耐用的原因。
精加工:对表面进行清洁、抛光或做旧,以使其呈现最终外观。
最终质量控制:制鼓师对乐器的音高、音色、外观和感觉进行最终的彻底检查,以确保其符合工厂标准。
雷森手锅制作过程:
https://youtu.be/H7Fd4OWj-cY?si=rWPfis2RbCEMpZDq
以前的: 欢迎参观 2025 JMX 展会!
下一个: 5 个适合初学者的基本手碟练习